
连博勇:副教授,数学系系主任、直属党支部书记。荣获福建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福建赛区二等奖。2012年、2013年荣获“仰恩大学林惠奖教金”,多次被评为仰恩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2016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连博勇:成功在于坚持
2016年4月25日,福建省教育厅官网上公布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2016年度“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公示的通知。在“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里我校数学系主任连博勇赫然在列。“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名单的学校信息里,全省84所高校,一共35所高校入选,其中厦大、福大、福师大、华侨大学等十数所省重点建设高校基本占据了培育计划名额的半壁江山,入选培育计划的青年教师以博士为主。在“两非”(非学术研究型大学也非博士)的情况下,连博勇凭借自己在科研上的优势夺得了一席之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核心期刊5篇。主持并参与省教育厅课题3项,校级课题3项,主编1部教材。这是我校在科研发展上的一个亮点。
做科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面前的连博勇,身材瘦高,眼睛大大的很帅气。约谈的下午暑气炎炎,闷热难耐,连博勇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自厦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其中1篇被EI收录,与导师合作了一篇SCI论文。
SCI,全称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论文,是指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国内高校都会要求发1-3篇的SCI论文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或者博士生毕业的标准之一,因而SCI论文的发表对我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拖延其职称评定或者博士毕业的主要拦路虎。985、211名校的博士发SCI都不是易事,更何况连博勇是在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情况下做到了这点。谈及此,连博勇的表情活泛起来,自信而神采奕奕。“读书期间,我就开始琢磨SCI论文该怎么发表了。”此前,连博勇已经在厦大学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2008年又和导师合作了一篇SCI论文。连博勇坦承厦大优秀的学术研究体系让他较早顺利地进入了学术研究之路。
可是从2008年合写的SCI论文到2010年自己独立发表的SCI论文,中间历程还是颇为艰辛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格拉德威尔曾说过:“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论文难写,尤其是数学专业的论文。一般的word软件用不了。“我们的论文得用latex软件来写,排版起来很麻烦。”在基础数学研究的环境上,学校与厦门大学有一定差距。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参差不全,本专业方向的研究没有学术团队的带领。寻找合适的选题,寻找论文支撑的材料,就像海底捞针一样,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投稿,漫长的审稿等待,被拒,修改再被拒。被拒是令人沮丧的,但更让人挫败的是有些拒绝没有任何理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修改。如何突破的迷茫笼罩在心头,焦灼如同但丁在《神曲》中的描述一般:“我独自一人,在努力承受这艰巨的历程……默不作声,无人作伴,单独前行”。过程枯燥痛苦,但是自己必须面对。重新拾起论文,将问题精确筛查,一个个细细琢磨,慢慢地,灵感涌上心头,难题迎刃而解。
谈到第一篇发表的SCI论文,连博勇记忆犹新,不是因为被拒,而是被拒后自己的坚持最终产生了这篇论文。投稿被拒,内心虽然沮丧,但是连博勇对这篇文章内容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了解自己做的是国际上比较热点的选题,所以坚持要求编辑再送审。这份勇气最终带来的是总编对论文的认可。对于这篇文章的成功发表,连博勇总结经验:“成功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下去。”
谈经验:关注热点 请教老前辈
“选题很重要。每周我都会抽一些时间去浏览一下重点刊物,看看我所在的领域里这些国内外的大咖们在研究什么新方向。”连博勇提到自己2013年发表的一篇SCI论文。当时的情况是2008年SCI收录的一篇论文被连博勇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修订错误并进行推广。这篇文章的发表同样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第一次收到的编辑回复是大修。大修往往意味着拒用。“当时我就想这篇基本没戏了”,连博勇还是认真按照编辑的要求一丝不苟地修改再投过去,第二次编辑回复变成了“小修”。文章最终发表出来。连博勇对此的认识是“纠错”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不啻为一种创新。
连博勇找到了在较高级别期刊发表论文的诀窍。当涉及到经验之谈,他显得很谦虚。“老教师的传帮带对我的帮助很大。”谈到数学系以前的刘峙山老师,连博勇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虽然不是一个研究方向,但是连博勇跟着刘峙山学习也收获了不少经验。成功入选2016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连博勇也将之归功于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指导上。
针对现在的年青教师没有时间做科研的问题,连博勇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我的文章都是在寒暑假的时间里写出来的,平时根本抽不出时间,太忙。”家里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还不到3岁,虽然妻子已经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但还是要花时间帮忙打理。他说,平时浏览完热点后,会不断地思考问题,明确选题,在脑海里打好论文框架并记录下来,等到寒暑假的时间里集中高效率地写。
“我还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做研究,目前我投入的部分还不足以完成我想要做到的研究成果。”说这话时,连博勇的眸子里熠熠生辉。但眼下他还是有困难的,不仅要平衡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还要处理自己在科研发展上的一个瓶颈:级别较高的项目申报目前往往都要求是博士。可是读博对现在的连博勇而言并不现实。连博勇并不讳谈此,在他看来,眼下更重要的是在学校转型中做好本专业的研究和数学建模学科交叉团队的建设。“今后可能会往两个方面发展。第一个就是我的专业方向,在这一方面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研究。另一个就是组建一个数学建模学科交叉团队。让数学能在各个领域得以应用,让不同专业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共同做数学建模交叉学科的研究,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这一点,正好顺应了学校在应用型发展定位上的要求。
连博勇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学校的扶持密切相关。“学校很注重培养我们这些年青老师。”连博勇对学校2012年明确转型发展定位以来,在为教师做科研营造的良好环境表示非常赞赏:“学校鼓励教师做科研的投入成倍增长。不管是省级还是市厅级项目的申请上,科研部对教师们都有非常好的指导。一批批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们取得的成绩不断突破刷新。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老师像我这样被孕育出来。”(邱晶、陈兰、吴桂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