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李金萍,公共选修课小提琴教师、校艺术团声歌队指导老师,2020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获三等奖,2021年获仰恩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论文《从音乐美学原理探索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新思路》获得福建省民办高校课程建设高端论坛征文优秀奖。
在仰恩大学执教11年以来,李金萍作为音乐鉴赏类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搭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完成了对课程的规划和预期目标的梳理,同时,她还对现有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并集结成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本体的需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理念,让音乐课堂焕发活力。11年以来,李金萍孜孜探索于教育这片热土上,用行动与音乐心为仰恩大学的学生拉开了一场音乐梦。
初见李金萍,她是一位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优雅气质的人。“我从小就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小提琴优美的旋律总能让我陶醉。”李金萍笑着说,当妈妈看到她如此痴迷音乐,便为她报了兴趣班。
李金萍开始学琴之后每天反复练习冗长而又枯燥的练习曲,随着等级的增加,练琴的时间越来越长,谱子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把一首曲子练熟,她常常会把按弦的手指磨得通红起茧。在学琴过程中,日复一日的练习, 不免让她感到乏味,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书上读到了“轮椅上的小提琴大师”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刻苦学琴的故事:帕尔曼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演奏,但是他向命运顽强抗争并将音乐作为自己终身奋斗事业。这个故事深深烙印在李金萍的心里,每当想放弃的时候,她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帕尔曼自信、乐观,面对困难不屈不饶的形象,“帕尔曼可以,我也可以”反复在李金萍的内心回荡,激励着她咬牙坚持下来。
李金萍一路与音乐相伴,通过艺考考上了厦门大学,进入大学之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求学时,她就明确了自己未来要从事教育领域,德艺双馨的老师对她选择这份职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李金萍一边回忆起她大学时候的小提琴老师一边笑着说:“她当时教我的时候已经五六十岁了,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人要终身学习。记得那时微信刚开始流行,很多人不一定有玩,是她教我玩的微信,能看得出来她很爱学习,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她补充道:“我觉得这是作为老师非常好的一个优点,所以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要多和学生学习,多接触新事物。”
2010年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与期待,李金萍踏上了仰恩大学的三尺讲台。在学校她负责合唱团的工作,合唱排练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排练工作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音准、节奏的训练、发声的方法,情感的表达。每天李金萍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耐心指导学生练习发声、指导纠错。在李金萍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悉心教导下,学校合唱团学生们的歌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声音和谐饱满,合唱队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当优美清新的旋律像涓涓细流流淌在整间教室时,李金萍心里充满了慰藉。在她的带领下合唱团取得了不俗成绩,如2016-2017年获福建省大学生《牢记历史 唱响主旋律》合唱比赛三等奖;2017-2018年获福建省大学生合唱比赛甲组二等奖;2020年获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三等奖……
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以外,李金萍闲暇时还喜欢去图书馆,不仅阅读专业书籍,还阅读与心理学、文学相关的书,拓宽知识面。于她而言,坚持学习已经成为和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的事情,持续不断地学习已成为她的一个人生信条。
尽管在他人眼里,李金萍已经是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了,但她步履不停,仍不忘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求新求变,在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做好课内外相结合。李金萍强调,要想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尤其是如今发达的网络让大家对知识唾手可得,学生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而易举地搜到并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在课堂上单靠老师的讲解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要更多地去挖掘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给他们乐理知识。
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引导学生方面很重要。在面对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李金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李金萍在每学期开学初都会对各个班级做一个调研,以此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痛点。她认为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用专业的方法教学训练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会融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身体打击,让他们的身体有律动,随着节奏全身动起来。”面对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乐理知识,许多同学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到音程的距离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李金萍会通过让学生走路去感知两个音程之间的距离,或者拿一张图,用不同的色彩去感知,以此把这个乐理知识进行视觉化、行动化。
“李金萍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有趣。”20级广告学蔡玉婷说道,李老师每周末都会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练琴,也会分享一些拉琴技巧的小视频。在李金萍的监督与帮助下,蔡玉婷从一开始能拉出锯木头声音的乐器小白,到现在能拉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也因此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学好小提琴有了更大的信心。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李金萍表示目前按照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将重点关注放在课程改革,每个学年进行教案的更新,“时代在发展,所以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经常更新知识库,以多角度向学生讲解,同时也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课程,真正实现艺术育人”。李金萍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课程虽然多,但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多,所以她接下来的课程建设会尝试投入到与心理学之间的融合。“有一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叫音乐治疗,如果能把其融入课程教学,将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为了跟上学生的思维,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她会在课后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在仰恩大学工作的十一年里,我的收获很大。”不仅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新鲜事物,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李金萍也收获颇多。“每个老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专长。小提琴与琵琶等弦乐器有相通的知识点,在教学上有互相借鉴的地方,彼此之间沟通交流,能学到别的老师的一些经验和教学方法。”李金萍在日常教学中还会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加专业比赛不断地充实与完善自己。
2021年5月,李金萍参加了仰恩大学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多轮比赛,最终获得了优秀奖。对于学校举办的教学竞赛,李金萍认为这是老师们互相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平常跟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相对来说会很少,此次比赛不仅能够使各个学科的老师之间多了很多交流,也促进了老师的教学进步。”
教学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在科研方面李金萍也没有落下脚步。本着对家乡音乐文化进行一个记录和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初衷,李金萍与研究生同学及导师一起合作出版了《区域音乐文化论丛》(第一辑)。“如今,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较少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而热衷于西方文化。因此,出于提升年轻人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目的,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用文本记录的方式对民间传统音乐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李金萍说道。
出书过程中避免不了重重困难,李金萍表示因为选题对象的复杂性,要对考察项目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后需及时地分类整理,最后再进行音乐理论的分析。在这期间,很多细节需要跟编辑进行反复沟通与修改。“从撰写到出版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非常考验耐心和毅力。”问及出书后对自身的影响,李金萍说道,“合著出版之后对我的教学理念的重塑具有很强的推动力,从而促使我不断反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元素,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只有让年轻的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让本土艺术得以传承和弘扬,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李金萍从未停下脚步。11年来,李金萍将自己满腔热情浇筑于自己所深爱的音乐教育事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她挥洒着青春的激情,绽放着青春的芳华。在音乐教育的舞台上,她倾心弹奏着一曲永不停歇的最美篇章,谱写着一曲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华彩的乐章。(张梦婷、郭颖、李淑婷/文图)
在仰恩大学执教11年以来,李金萍作为音乐鉴赏类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搭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完成了对课程的规划和预期目标的梳理,同时,她还对现有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并集结成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本体的需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理念,让音乐课堂焕发活力。11年以来,李金萍孜孜探索于教育这片热土上,用行动与音乐心为仰恩大学的学生拉开了一场音乐梦。

秉持初心 笃然前行
初见李金萍,她是一位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优雅气质的人。“我从小就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小提琴优美的旋律总能让我陶醉。”李金萍笑着说,当妈妈看到她如此痴迷音乐,便为她报了兴趣班。
李金萍开始学琴之后每天反复练习冗长而又枯燥的练习曲,随着等级的增加,练琴的时间越来越长,谱子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把一首曲子练熟,她常常会把按弦的手指磨得通红起茧。在学琴过程中,日复一日的练习, 不免让她感到乏味,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书上读到了“轮椅上的小提琴大师”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刻苦学琴的故事:帕尔曼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演奏,但是他向命运顽强抗争并将音乐作为自己终身奋斗事业。这个故事深深烙印在李金萍的心里,每当想放弃的时候,她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帕尔曼自信、乐观,面对困难不屈不饶的形象,“帕尔曼可以,我也可以”反复在李金萍的内心回荡,激励着她咬牙坚持下来。
李金萍一路与音乐相伴,通过艺考考上了厦门大学,进入大学之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求学时,她就明确了自己未来要从事教育领域,德艺双馨的老师对她选择这份职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李金萍一边回忆起她大学时候的小提琴老师一边笑着说:“她当时教我的时候已经五六十岁了,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人要终身学习。记得那时微信刚开始流行,很多人不一定有玩,是她教我玩的微信,能看得出来她很爱学习,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她补充道:“我觉得这是作为老师非常好的一个优点,所以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要多和学生学习,多接触新事物。”
2010年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与期待,李金萍踏上了仰恩大学的三尺讲台。在学校她负责合唱团的工作,合唱排练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排练工作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音准、节奏的训练、发声的方法,情感的表达。每天李金萍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耐心指导学生练习发声、指导纠错。在李金萍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悉心教导下,学校合唱团学生们的歌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声音和谐饱满,合唱队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当优美清新的旋律像涓涓细流流淌在整间教室时,李金萍心里充满了慰藉。在她的带领下合唱团取得了不俗成绩,如2016-2017年获福建省大学生《牢记历史 唱响主旋律》合唱比赛三等奖;2017-2018年获福建省大学生合唱比赛甲组二等奖;2020年获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三等奖……
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以外,李金萍闲暇时还喜欢去图书馆,不仅阅读专业书籍,还阅读与心理学、文学相关的书,拓宽知识面。于她而言,坚持学习已经成为和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的事情,持续不断地学习已成为她的一个人生信条。

脚踏实地 深耕细作
尽管在他人眼里,李金萍已经是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了,但她步履不停,仍不忘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求新求变,在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做好课内外相结合。李金萍强调,要想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尤其是如今发达的网络让大家对知识唾手可得,学生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而易举地搜到并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在课堂上单靠老师的讲解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要更多地去挖掘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给他们乐理知识。
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引导学生方面很重要。在面对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李金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李金萍在每学期开学初都会对各个班级做一个调研,以此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痛点。她认为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用专业的方法教学训练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会融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身体打击,让他们的身体有律动,随着节奏全身动起来。”面对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乐理知识,许多同学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到音程的距离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李金萍会通过让学生走路去感知两个音程之间的距离,或者拿一张图,用不同的色彩去感知,以此把这个乐理知识进行视觉化、行动化。
“李金萍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有趣。”20级广告学蔡玉婷说道,李老师每周末都会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练琴,也会分享一些拉琴技巧的小视频。在李金萍的监督与帮助下,蔡玉婷从一开始能拉出锯木头声音的乐器小白,到现在能拉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也因此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学好小提琴有了更大的信心。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李金萍表示目前按照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将重点关注放在课程改革,每个学年进行教案的更新,“时代在发展,所以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经常更新知识库,以多角度向学生讲解,同时也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课程,真正实现艺术育人”。李金萍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课程虽然多,但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多,所以她接下来的课程建设会尝试投入到与心理学之间的融合。“有一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叫音乐治疗,如果能把其融入课程教学,将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为了跟上学生的思维,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她会在课后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学赛并重 砥志研思
“在仰恩大学工作的十一年里,我的收获很大。”不仅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新鲜事物,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李金萍也收获颇多。“每个老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专长。小提琴与琵琶等弦乐器有相通的知识点,在教学上有互相借鉴的地方,彼此之间沟通交流,能学到别的老师的一些经验和教学方法。”李金萍在日常教学中还会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加专业比赛不断地充实与完善自己。
2021年5月,李金萍参加了仰恩大学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多轮比赛,最终获得了优秀奖。对于学校举办的教学竞赛,李金萍认为这是老师们互相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平常跟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相对来说会很少,此次比赛不仅能够使各个学科的老师之间多了很多交流,也促进了老师的教学进步。”
教学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在科研方面李金萍也没有落下脚步。本着对家乡音乐文化进行一个记录和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初衷,李金萍与研究生同学及导师一起合作出版了《区域音乐文化论丛》(第一辑)。“如今,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较少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而热衷于西方文化。因此,出于提升年轻人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目的,我们通过实地调查用文本记录的方式对民间传统音乐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李金萍说道。
出书过程中避免不了重重困难,李金萍表示因为选题对象的复杂性,要对考察项目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后需及时地分类整理,最后再进行音乐理论的分析。在这期间,很多细节需要跟编辑进行反复沟通与修改。“从撰写到出版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非常考验耐心和毅力。”问及出书后对自身的影响,李金萍说道,“合著出版之后对我的教学理念的重塑具有很强的推动力,从而促使我不断反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元素,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只有让年轻的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让本土艺术得以传承和弘扬,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李金萍从未停下脚步。11年来,李金萍将自己满腔热情浇筑于自己所深爱的音乐教育事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她挥洒着青春的激情,绽放着青春的芳华。在音乐教育的舞台上,她倾心弹奏着一曲永不停歇的最美篇章,谱写着一曲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华彩的乐章。(张梦婷、郭颖、李淑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