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岁月流逝、时光穿梭,很多语词在社会的变迁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色”,但是“教师”“老师”“师傅”等沿用千年,内涵依然熠熠光辉。一提起它们,我们心中景仰、尊重、感恩之情依然会油然而生。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种感受,早前接触过的许许多多的人,很多都已是印象模糊,有的甚至已经在记忆中消逝,唯独曾经教育过我们的老师,不管是小学的、中学的,还是大学的,我们至今记忆犹新。论才学、论事业,很多学生都已远远超越了他们,但是,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很多学生都不忘给远方的老师们寄去一束鲜花、发去一条短信、打个祝福电话……那是因为他们值得学生尊重、值得学生感恩、值得学生爱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感恩与爱戴。就如近些年来出现的那些学历造假、论文抄袭、学术造假、道德沦陷的教师。
教师之所以能获得尊重,《吕氏春秋》中《劝学》篇就谈得非常清楚,是因为“为师之务,在于胜理行义”,“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所谓“胜理”,就是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去指导学生;所谓“行义”,就是教师要用高尚的行为去教化、感染学生。“胜理”的关键在于“学高为师”。教师在课堂中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一份教案沿用几年、不是一种教法一层不变……而应该是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广博的才学、专攻的术业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而“行义”的关键则在于“身正为范”。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树立高尚师德,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德行的“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先“成人”,而后才能“成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更要先做到,身先垂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此,教师只有广博才学、树立良好师德,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排斥自己,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感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才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才能负重前行,促进自身不断进步成长。由此可见,师德与尊师二者相辅相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切不可只强调尊师,而忽视师德,更不能忽视师德而要求尊师。(新野工作室 晓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