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耕耘三尺讲台 守望满园花开——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孙海英

[发布时间]:2024-03-18 09:58:13[来源]:党委宣传部

个人简介:孙海英,仰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副教授,曾获2023年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奖暨第四批“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三等奖、第六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二等奖、仰恩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2年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新秀等荣誉。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仰恩大学任教18年里,孙海英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无私奉献,为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



悉心教学 深耕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孙海英始终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首要工作。在教育路上,她恪尽职守、积极进取;在教学路上,她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孙海英不断学习思政知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的意义。


在教学中孙海英认真抓好每一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面对课堂上学生听讲率和抬头率较低的情况时,她积极探索适合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哪门课、哪个班,我都会在第一堂课做匿名的问卷调查。”孙海英表示,问卷调查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还能让她根据班里的学生结构进行课堂进度的安排,将学生的诉求和老师的教学能力相结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在孙海英的课堂,她喜欢采用情景化、故事化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讲述“思政故事”,用故事引入理论观点,这种方式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使学生们都能对思政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孙海英“故事化”的课堂设计也受到了众多学生们的好评。


“创新,是发生在不同学科边缘,只有两个学科交叉才会发生创新。”身为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跨学科思维。要想上好思政课,不能只依靠思想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的视角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将单一的思政知识解读得更详尽更全面。孙海英善于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思政课堂之中,在用心用情教学生的同时,与学生们产生情感交汇的过程,完成思政课价值观的传递。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是孙海英一直以来秉承的信念。为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孙海英坚持学习思政知识,关注时事政治,将时事与课本知识相融合。她还参与了众多不同级别的教学比赛,在教学比赛中,她收获到的不只有荣誉,还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以及打破了她对思政学科固有的思维方式,这些收获都激励着孙海英在教师这条道路上笃行不怠。



启智润心 育才成人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对孙海英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课堂上,孙海英时刻注意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辨能力。她打破固有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学习,也包容学生们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孙海英的互动式课堂使学生们能获得更多的思考,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无论是课前的问卷调查,还是鼓励式课堂,都印证着孙海英从学生视角出发,让教与学并存于思政课堂之中,拉近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兴趣。


“有一个班的学生让我有些感动。”孙海英分享到,当她走进教室时发现前排位置并没有同学就座,于是她在课上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原因。“担心与老师交流”“前排没有同学,不好意思就座”,同学们的回答令孙海英颇感意外,但她并未要求同学们往前坐。而当她下次课再走进这个班级时,同学们自发地坐在前排。孙海英说,这件事令她十分动容,也让她深刻领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所在。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这句话也时刻警醒着孙海英。“如果学生需要我,我很乐意去帮助他们。”作为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孙海英不仅在课堂上下功夫,课后更是注重用心用情感化学生,做好“陪伴者”这一角色。在孙海英的课堂中,她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积极、为什么要乐观、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她将思政知识与心理学相结合,从更多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孙海英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使她每年的教学评价名列前茅,学生对她的好评如潮,这不仅仅是对孙海英教学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她做人为师的高度褒扬。


大道不言,润物无声。孙海英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关怀学生。从教18年来,她坚持教学创新,用爱润泽学生心田,在精心组织中把课堂变得鲜活。于学生而言,孙海英是良师,也是益友。


教以潜心 研以致远


热爱是原动力。本着对“家庭教育”研究的热爱,孙海英选择在此领域下功夫。“家庭教育隶属于心理学这门学科,我在心理学获得的知识既能用于家庭教育研究上,也能用在思政课堂里。”孙海英说,她对学生正向鼓励的方式以及她的授课模式都是从心理学的学习中汲取了灵感。教学与科研二者相辅相成,孙海英善于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之处和互补之处,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观察和反思来启发科研方向。


孙海英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让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多年来,她公开发表了论文十余篇,并与他人合著专著一本,还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正面管教视域下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泉州市家庭教育社群互助研究》《泉州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创新融合壮大主流媒体舆论阵地策略研究》《数字经济驱动下文创品牌数字影像提升路径换题调研咨询》等多项市级科研课题。


薪火相传师带徒,教学相长促发展。身为思政课新入职教师的导师,孙海英努力为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好帮扶工作。“与新教师的互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孙海英认为,通过与新教师的交流,也让她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对她的教学工作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传帮带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新教师,更在于传承教育精神和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通过传帮带工作,孙海英和其他教师们正将这种教育精神和文化接续传承下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孜孜为善,年复一年;静待花开,日复一日。”于孙海英而言,教育前路虽远,但她步履不停;科研之路虽难,但她不断进取。扎根思政课堂数十载,她深入教研,用心备课,以责任为名,引领学生前行。(柯晓军、林媛、郭语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