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清风沐桃李 明月润初心——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一)

[发布时间]:2025-01-14 14:39:17[来源]:学生通讯社

铸魂育人躬耕教坛

——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刘菲

人物简介:刘菲,仰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负责人。她荣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新秀荣誉称号、第七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仰恩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刘菲始终坚持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课程根基。在课堂上,她积极探索,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在价值观的初始阶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刘菲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品格的培育者。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引导价值观,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刘菲表示,为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现象,她深入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将教学环节设计得更具吸引力,结合专业特色与时事热点,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她注重在思想上贴近学生,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亚文化和热点话题,尝试与“00后”建立共鸣,以贴近学生的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识。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开放性和实践性,是一门不易讲好的课。”作为课程负责人,刘菲积极推进教学创新,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引起的学生抵触情绪。为此,她不仅关注官方和自媒体动态,还在手机上设置新闻热搜小组件,实时更新课堂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谈及思政课相关竞赛,刘菲表示备赛过程时间长、任务繁重。为了备战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她需要背诵教学片段、设计课程、制作课件、撰写演讲稿等,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投入其中。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荣获第七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竞赛经历也带来了宝贵的教学启示,她通过大量阅读挖掘新史料,将新知识带入课堂,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教至今,刘菲始终用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未来,她将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扎实自身思政素养,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林媛/文

 

育人为本创新引领

——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李安平



人物简介:李安平,现任仰恩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泉州市第四高层次人才,武术套路一级裁判员,担任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协会监事及轮滑、羽毛球、击剑、空手道等分会顾问。他曾荣获仰恩大学“优秀教练员”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主持《太极拳》课程在第四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


“教育不是将一桶水装满,而是点燃一把火。”从教28年来,李安平深谙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与求知欲。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发展始终是核心。在谈及《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创新时,李安平坦言,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要求更高,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他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使他们掌握这项传统运动,还要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他指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改革方向,通过跨学科组建团队,为课程注入多维视角。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克钦老师携手,从课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通过鲜活的历史事例,如孙禄堂对抗日本武士的故事,或邓小平为中日友好访问团题词“太极拳好”,李安平将历史与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引发学生的深思与求知欲。同时,他还与现教中心的许勇老师合作,将虚拟现实技术(VR)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太极拳运动技术的理解与兴趣。


李安平始终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与康梅英老师一起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与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他强调,虽然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这需要通过多方努力来实现。李安平认为,言语鼓励是激发潜能的关键,他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训练目标。此外,李安平坚守团队的优良传统,促进新老队员之间的技艺切磋与交流,让经验在团队内部得以传承,通过这种互动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也激励每位队员共同为团队荣誉而努力。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在体育教育的道路上,李安平以满腔的热爱与执着不断书写育人篇章。他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不仅激励着学生们,也不断激励着自己前行。未来,他将继续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展专业领域,为学生的体育发展奉献更多的力量。(吴怡真/文

 

催生实践繁花结出科研硕果

——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程春



人物简介:程春,教授,管理学院副院长,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她入选了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并荣获洛江区青年五四奖章、仰恩年度人物、仰恩大学林惠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她主持了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并在SSCI和本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程春微笑着说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她常为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而倍感欣慰与自豪。她常说:“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在学生不断进步的同时,程春也时刻鞭策自己持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她在闲暇之余深入探索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以确保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扩展,不断加深。


作为管理学院副院长,程春始终秉持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她深入调研地方企业和产业,根据调研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入校企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为了让同学们提前感受职场的节奏和氛围,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程春带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往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安踏集团等公司开展专业实习实践,程春表示,通过参访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不仅能直观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掌握企业管理技巧,还能从中汲取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程春认为,唯有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适应变化发展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中走得更高更远。


将抽象的概念化为生动的实例,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理解。程春在《新媒体营销》课程中,生动讲解了瑞幸品牌联名活动、旅游景点利用热门网游《黑神话:悟空》进行宣传活动、华为三折叠手机推广等案例。她深入剖析这些活动的目标、受众与营销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新媒体营销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探索真知。此外,她安排学生分小组策划新媒体营销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弛而不息,久久为功。程春坦言,科研中的选题方向不明确、时间紧任务重,是科研工作者的“家常便饭”。她深知科研不可急功近利,必须坚持不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在《晋江经验与中国制造》课程的前期准备中,制造业数字化创新主题激发了程春的研究兴趣,于是她利用碎片化时间搜集资料,对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最终确定了社科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向。静水深流,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她在SSCI等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了多篇论文,主持的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也获得立项。


“成绩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和挑战。”谈及荣誉,程春认为,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她享受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奖项对她而言,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未来,她将在教育岗位上继续努力,不断挑战自我,力求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陈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