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

悟育人之真 探教学之道——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三)

[发布时间]:2025-02-10 16:46:11[来源]:学生通讯社

弦歌不辍教泽绵长

       ——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任敏


人物简介:任敏,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在读博士研究生,地方财政绩效评价专家组成员、泉州产教融合入库专家、科技局科技系统入库专家、泉州惠信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她是全国校园财会大赛福建省赛区校园优秀指导教师、仰恩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仰恩大学“三八”红旗手。2023-2024年,任敏主持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1项,中国商业统计学会2024年度规划课题1项,泉州市数字研究院2024年度开放课题1项,主持并参与校级一流课程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



“大学阶段的意义不止于汲取知识,更在于能力的塑造。”这是任敏常与学生分享的教育理念。在她看来,知识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大学期间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将为学生的人生带来深远影响。为了弥补学生的语言表达、文书撰写及信息收集等短板,她从课程目标出发,探索无纸化作业与案例报告的考核形式,并将重点聚焦于报告的撰写质量与答辩环节的表现,通过细致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际能力。


任敏秉承“思政元素无大小”的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课堂。她以案例教学为桥梁,寓教于理、润物无声。例如,在讲授税收筹划课程时,她引用“企业因排放不达标废弃物被环保部门处罚并缴纳环保税”的案例,深度剖析了税收筹划的底层逻辑和最重要的方式,还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介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循环利用措施,税收筹划中社会责任的履行,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任敏的课堂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交织,在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意。


从会计学院教学副院长到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角色的转变让任敏在学院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及业财融合发展上倾注了满腔热忱。她将文化建设视为学院发展的基石,推动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细则,凝练学院院训,完成文化墙的设计与上墙工作,形成以“院训、院徽、使命”三位一体的学院文化制度。党建工作中,她积极探索“党建+教学”模式,牵头“税-校-企”三方共建合作,将党建工作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学生工作方面,她聚焦学风建设,实施“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三位一体联动协同模式,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她优化学生管理与班主任考核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探路“四新”,聚焦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主持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四新”背景和系统理论视域下数字智能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时,任敏将“数字技术”与“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提出“教师数字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她深思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问题——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如何激发教师主动性?在她看来,新时代的教师应成为数字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任敏认为,社会服务经验是扎实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根基。作为产教融合与科技系统入库专家,她深入行业前沿,将所见所闻带入课堂,不仅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也帮助他们了解行业趋势。她搭建校内外信息联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案例中汲取经验,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在教育的广阔田野上,任敏如那默默耕耘的耕者,滋润着每一株“幼苗”的成长。她用责任与热忱守护教育初心,用坚韧与智慧书写育人篇章。展望未来,她将继续为学子照亮前行的路,筑梦远航!(林佳静、刘怡欣/文


 

扎根教学沃土,育人如春风化雨

——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姚秋珍


人物简介:姚秋珍,仰恩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荣获仰恩大学林惠奖教金。她主持完成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效率评价》和《新时代福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在她的悉心指导下,202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物流与供应链竞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二等奖2项;2023级物流管理(专升本)专业与202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共同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功获得2项立项。



从教七年来,姚秋珍始终怀抱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扎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第一线。在讲授《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她创新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线上线下结合,引导学生围绕实际案例展开调研、分析、讨论与问题解决,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针对授课对象为大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的现状,姚秋珍特别注重物流系统模型的讲解,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毕业论文写作结合,以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动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学科素养方面,姚秋珍展现了不凡的教育智慧。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物流与供应链竞赛复赛的紧张筹备中,面对学生缺乏经验和高压任务,她从规范调研报告撰写到讲解定量模型理论,全程细致指导。同时,她分享数据获取的方法与渠道,并持续为学生打气,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压力。姚秋珍还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她与学生团队一同探讨项目目标和定位,从起步到落地全程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分工协作。最终,在她的带领下,学生在全国赛事和项目申报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姚秋珍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科教师,仅传授理论远远不够。为了深化对物流行业的认识,她在暑期主动前往集韵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及行业挑战。在实践过程中,她掌握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并通过课堂分享实践案例的方式,将行业知识与物流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课程内容。她将实践中的收获融入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让课程更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科研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姚秋珍坦言,科研过程中数据获取与创新点突破是两大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她采用权威数据、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学习先进的统计软件和算法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在寻找科研灵感时,她广泛参与学术会议,与物流领域专家交流思想,同时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合作,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她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与行业动态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具前瞻性与实用性。


“捧一束星光,向教育更灿处追寻。”在姚秋珍看来,教育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旅程。她用热忱和专注浇灌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用科研与实践丰盈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未来,她将继续深耕教学与科研领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也为物流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林媛/文

 

以教育塑造未来的践行者

——访我校林惠奖教金获得者何杨英


人物简介:何杨英,会计学院院长、副教授,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专家。任教以来,她以卓越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荣获“首冠杯”全国大数据商务分析技术能手、“学创杯”福建省优秀指导老师等奖项,并主持多个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完成立项与结项。同时,也是《管理会计》《税法》《纳税统筹》等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的主要参与人,其团队多次被评为课程思政优秀团队。



 “教育是一份无可替代的责任。”这是何杨英24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她始终恪尽职守,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课堂上,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运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学习和技术融合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升学习效率。面对不同的学生,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并建立反馈机制,构建开放的师生交流平台。何杨英常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格和未来。”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她特别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决策,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实际案例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意识,明确人生目标,领会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学生的成长是教育者最大的回报。”这是何杨英的另一信念。在她的悉心培养下,共有653名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考试。这不仅是数字上的成果,更是对何杨英教学成果的生动注脚。她谈到,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她尤为欣慰,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独立解决复杂的会计问题,再到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学生们的进步展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她深感,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场双向赋能的成长之旅,让她更加体会到教育事业的意义与责任。


除了教学工作,何杨英还将目光投向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致力于培育学院的“新生力量”。“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是个体努力的结果,更取决于团队的整体水平。”为此,她继续发扬我校“传帮带”精神,让资深教师指导青年教师,通过传帮带模式加深团队间的合作与互动。同时,她定期组织培训与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与创新的平台,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何杨英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资深教育者的担当与使命。


“这份荣誉是对我专业能力与教学方法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对于荣获林惠奖教金,何杨英感慨良多。她表示,教育的道路没有终点,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初心,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指导与教育,让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年轻人前行的路。(陈韵冰、余梦婷/文